German angry young man in his element speaking Chinese

Shuimo   Thu May 07, 2009 12:12 am GMT
德国愤青在中国的朝圣与艳遇生活2009年05月07日07:50 [我来说两句] [字号:大 中 小] 来源:南都周刊 第1页:1 第2页:2 第3页:3 第4页:4
12岁的时候,佳杰思看了父亲书架上德文版的《毛泽东语录》,那本小册子就成为他的“毛圣经”。









之后,在亲友的眼里,佳杰思逐渐成了一位桀骜不驯的愤青——16岁的时候,他参加了西德的共产党,然后一路向东:18岁从西德去了东德,然后是苏联——他亲身经历了俄罗斯的解体,再后来,他来到中国。

  朝圣

  在北京生活了10多年,佳杰思(Adrian Geiges)很少感受到过去那种“革命的感觉”,仅存的印象是一些革命歌曲和小学生脖子上的红领巾。




  偶尔,他会参加一些聚会。穿过狭窄充满老北京味道的鼓楼东大街,在MAO Live House这样有鲜明“毛时代”特色的酒吧里,跟朋友一起唱起《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这时候,身着红色唐装的他,会借机问座上的中国年轻朋友:现在的年轻人,跟你们父母那一代,最大的差别是什么?

  有人认真地对他说:老百姓不大关心政治,缺乏信仰。也有人指着眼前的酒杯回答:起码,那时候喝不到青岛 啤酒。

  12岁的时候,佳杰思看了父亲书架上德文版的《毛泽东语录》,那本小册子就成为他的“毛圣经”。之后,在亲友的眼里,佳杰思逐渐成了一位桀骜不驯的愤青——16岁的时候,他参加了西德的共产党,然后一路向东:18岁从西德去了东德,然后是苏联——他亲身经历了俄罗斯的解体,“我到的时候,那里是苏联,等我离开的时候,那里是俄罗斯。”

  再后来,他来到中国。

  1986年,佳杰思第一次来中国,骑着租来的飞鸽自行车,兴奋地穿梭在大街小巷。那次,他在中国待了一个半月,次年,他在德国出版了《苏醒的中国——我的旅行印象》一书。

  1997年后,他因工作关系开始居住在北京,一住就是12年。作为德国《明星》 周刊驻亚洲的首席记者,他能用比较纯熟的中文跟人交流,甚至可以发中文短信,但很难表达很细致的感觉。“好”和“不好”是他用得最多的两个词,用来表达对某种事物的评价,他听不懂“原型”、“含蓄”这样高难度的语词,却又煞有兴趣地让我解释这两个词的意思。

  一路向东,这酷似一个当代的马可·波罗的故事。像马可·波罗一样,佳杰思也把自己的故事写成了书,书名是《从黑森林通往世界的革命之路——在毛泽东、切·格瓦拉和其他领袖时代的生活》,中文翻译为《我的愤青岁月》,里面记述了他“一路向东”的朝圣历程。
http://women.sohu.com/20090507/n263766808.shtml
JIAJIA   Thu May 07, 2009 4:01 am GMT
JIAJIA
Shuimoo   Thu May 07, 2009 6:11 am GMT
Unmoogli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