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urrently used Simplified Chinese vs Second-round SC

Henrik   Thu Aug 21, 2008 10:39 am GMT
The currently used Simplified Chinese was approved by Kuomintang(KMT) in 1936 and it is still used as official in China

later after 1949 , the Second-Round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was invented and approved by communists, but finally rejected by State Council in 1987. So, honestly speaking, the currently used Simplified Chinese was approved by KMT and invented by KMT.

Second-round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
http://en.wikipedia.org/wiki/Second-round_simplified_Chinese_character



The history of SC in Chinese

歷史上首次給與簡體字以合法地位的,是從1851年至1864年的太平天國。在太平天國政府的印璽和所印發的公告、書籍等,大量採用了民間流行的簡體字,同時也創造了不少新的簡體字。這些字並不完全依照六書,筆劃比原來漢字減省。這些簡體字大多數已被《漢字簡化方案》採用。

1909年(清宣統元年),鼓吹俗體字的《教育雜誌》創刊,陸費逵在創刊號上發表《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


中華民國時期

1919年,五四運動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隨著白話文逐漸取代文言文,改革漢字的呼聲逐漸高漲。

1920年2月1日,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

1922年,錢玄同等人提出一套具體的簡化方案,其中提出8種簡化策略,這是第一次系統提出漢字簡化方法。

1923年,胡適在《國語月刊ยท漢字改革號》的《卷頭言》中說:「語言文字的改革絕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然而「中國的小百姓不但做了很驚人的文法革新,他們還做了一件同樣驚人的革新事業:就是漢字形體上的大改革,就是『破體字』的創造與提倡」。

1928年,胡懷深的《簡易字說》出版,這是為簡化漢字服務的最早的資料專書。

1930年,劉復、李家瑞的《宋元以來俗字譜》、卓定謀的《章草考》、陳光堯的《簡字論集》等出版。

1931年,徐澤敏的《常用簡字研究》出版。

1932年,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編的《國音常用字彙》出版,收入了宋元以來的大多習用簡體字。

1934年1月,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第29次常委會通過了錢玄同的《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呈請教育部施行。

1934年,杜定友的《簡字標準字表》出版。徐澤敏的《550俗字表》發表。

1934年,錢玄同又一次向國語統一籌備委員會提出《搜采固有而較適用的簡體字案》。

1935年2月24日,上海《申報》首先刊載《手頭字之提倡》的新聞報導,同時發表了《推行手頭字緣起》和《手頭字第一期字彙》。上海其他報刊紛紛響應,相繼轉載《推行手頭字緣起》。手頭字運動由蔡元培、邵力子、陶行知、郭沫若、胡愈之、陳望道、葉聖陶、巴金、老舍、鄭振鐸、朱自清、李公朴、艾思奇、郁達夫、胡蜂、林漢達、葉籟士等200位當時文化教育界知名人士以及《太白》《文學》《譯文》《小朋友》《中學生》《新中華》《讀書生活》《世界知識》等15家雜誌社共同發起。《手頭字第一期字彙》所收的300字大部分被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頒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所採用。

1935年8月21日,中華民國教育部發布第11400號部令,正式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採用了錢玄同所編《簡體字譜》中2400字中的324個,在當時又稱「手頭字」,這是政府第一次大規模推行簡化漢字。

《第一批簡體字表》,有三條選字原則:

以述而不作之原則;
擇社會上比較通行之簡體字,最先採用;
原字筆畫甚簡者,不再求簡。
8月22日教育部制定公布了《各省市教育行政機關推行部頒簡體字辦法》。

1936年2月5日教育部奉行政院命令,訓令「簡體字應暫緩推行」。《第一批簡體字表》被收回廢止。

1936年10月容庚出版了《簡體字典》,並且在燕京大學開設簡體字課加以試驗。

1937年5月字體研究會發表了《簡體字表》第一表。